
伴随创纪录的699万高校毕业生走向就业市场,今年被叫做史上最难就业年。日前,团市委下属的北京年轻人重压管理服务中心发布2013中国大学生就业重压调查报告。报告显示,今年就业重压近4年来最大,大学生的平均期望月薪已降到3683.6元。
期望月薪两年来持续走低
自2009年来,北京年轻人重压管理服务中心每年都会推出“中国大学生就业重压调查”,今年共有16090人参与此项调查。
从连续5年的调查数据来看,2011年的期望月薪最高,平均达到5537.5元,在2012年降到4592.5元,今年则进一步降低到3683.6元。参与调查的人群期望月薪随学历的增高而增高,其中,专科生期望月薪3444元;本科生期望月薪为3494元;硕士生为4879元;博士生主要集中在6000元。
此次调查中,46.9%的学生表示期望在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工作,只有约19.2%的人表示期望在直辖市工作。而从连续三年的调查结果来看,“省会城市与计划单列市”如此的二线城市在求职者选择工作地址时是最受青睐的,第二是“地级市”,第三才是“直辖市”如此的大都市。
报告剖析觉得,一线城市的高房价、角逐激烈、生活环境日趋恶劣等叫人压抑的重压环境,让包含大学生求职者在内的青年产生了逃离的想法与行动。
工作地址二线城市受喜爱
就业重压近4年来重压最大
连续五年的就业重压调查显示,2009年的重压值是19.12;2012年重压值最低,为16.93;今年的重压值达到18.17,为近4年来最大。
北京年轻人重压管理服务中心主任熊汉忠说,近几年国家采取了不少解决就业的手段,大学生对就业难也有了心理预期,但在这样的情况下,就业重压仍出现强势反弹,“只能说明今年的重压确实很大。”
调查称,家庭收入越低,求职者各项重压就会越大。伴随期望月薪的增加,重压会呈现减少的趋势。
同时,伴随学历的增加,重压也会渐渐减少,但硕士生的重压略高于本科生。
在今年就业形式愈加严峻、重压感受增加的状况下,大部分求职者的幸福感都有所降低,总体幸福感处于中等略微偏下的水平。
影响原因 房价与政策是主因
本次调查中显示,房价与国家政策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原因,物价原因是第三位,交通原因影响最小。
在本次面临就业毕业生的就业选择中,大部分人选择找工作,约有12%的人选择读研,约有20.4%的人选择个人创业。
对比去年的数据,今年求职者中,毕业选择直接就业的依旧为主体人群,并且,就业与创业的比率较前一年度都有明显的上升,而选择考研的人群比率较去年有明显降低。
调查显示,每年选择毕业后个人创业的人群比率都在20%上下,而实质创业人群比率不到2%。熊汉忠表示,假如政府能提供更多的扶持、指导甚至奖励,让这类想创业的大学生有足够的条件达成梦想,那样就业重压将会缓解很多。
立刻就访 大学生应看重提升软能力
京华时报:大学生求职的期望月薪为什么在2011年最高,近两年持续降低?
熊汉忠:2011年出现“用工荒”,一些企业招不到工人,毕业生的期望月薪报得有的高,在2012年,毕业生求职期望月薪平均降低千元,可以说更趋于合理化了。不过,今年再降近千元,好像有点不合常理,但同时印证了今年严峻的就业形势。
京华时报:减少期望月薪能解决就业吗?
熊汉忠:在我看来,一味地减少期望月薪并不可以真的解决就业难点,更不可能仅仅通过减少期望月薪而求得自己认可的工作。据大家调查,不少毕业生最后签约的薪金远没达到期望月薪。
京华时报:今年实质考研人数达到创纪录的180万,占到699万毕业生总数的25.8%,为什么调查显示考研人数比去年减少?
熊汉忠:今年实质考研人数达到180万,而参与此次调查的求职者只有12%的人选择考研。在180万考研大军中,内心真的想考研的人或许还不到一半。这种“被考研”的现象或是跟风,或是为了回避暂时的就业重压。
京华时报:毕业生应该怎么样抗压?
熊汉忠:连续五年的调查结果显示,大学生求职者在重压的应付方法上更多的偏向消极,在重压应付方法上应提升积极性、主动性与有效性。大家发现,大学生求职者对于一些技能方面的素质相对比较看重,但对组织能力、道德修养、刻苦精神、工作热情等社会与具体用人单位所重视的“软能力”,却被大学生求职者所忽略。这方面恰恰是求职者应该看重的。